北京大学 | ENGLISH
新闻中心
学生交流(二) 为了希望的纪念
日期: 2009-07-01       点击量: 2179

 

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6博 韩佩
       043月,在老生物楼呆了一个月后,我随我们lab举“室”东迁至现在的金光生命科学大楼,转眼五年多过去了,行将离开,太多的人想要感谢,太多的故事想要追忆。然而,在此纪念的意义,似乎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感性,因为满怀着希望,希望学弟学妹们青出于蓝,希望热爱生命科学的同学们少走弯路,希望我们这栋楼上开出的花更璀璨,希望海阔天高大家大有作为­……所以,虽然在生科,我只是平凡的一个博士毕业生,但也觉得有责任为了希望去纪念,倚老卖老一次,权且说点自己的经历,希望能对学弟学妹们有点帮助。
1. 每一个角落里都有金子
       这是沈康老师说的。他是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的PI,来北大做学术报告,我当时正困惑于一些问题,究竟科学存在于哪里,大的好的科学存在于哪里?科学到底有没有好坏大小之分?其实这些问题我现在也还在思考,很遗憾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和大家分享。我想从这个里面引申的问题就是所谓科学的态度,或者研究的进入方法。
       很多低年级的同学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,或者跟着高年级的学长做课题,或者接受老师给的课题,基本是被动的。没题目的同学不免心里不平,有了“一亩三分地”的也诸多抱怨,或者说课题意义不大,或者说创新点不足,新颖的题目又觉得无人可以参考挑战太大。我觉得我的经历也许可以给这些同学一些参考。
       我在本科毕设以及研一的时候,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自己的题目,或者换句话,我“打了很多酱油”,被救急地拉去做了很多边边角角的工作,当时对研究还没有全局的概念,所以大多数时候也觉得辛苦有余,似乎成就感欠缺。但是我选择坚持下去,事实证明在各个组和各个师父那学到的东西,后来是我开阔的实验思路的基础。所谓态度决定一切,也不乏道理吧?把低年级的酱油好好打,会受益匪浅的:P
       更重要的是,后面开始有了课题,如何看待呢?我觉得课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,好的想法如果没有好的平台,出数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;而有些问题本身提得不大,原创性不足,但是好好发掘,在实验过程中也许就有让你想尖叫的金子呢!即使没有金子,不要急于求成,每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,总会有一些实验结果积攒下来,厚积自然可以薄发。
2. 让这成为习惯
       必须很厚颜的承认,我不是一个天生细心的人,小时候的小数点从来都是一塌糊涂,下雨天连雨伞都会丢,钱包里甚至会夹一张纸条上书“请保留现金还证件于xxx”,平时人称“毛人凤”。过去无论如何,我也不会相信我这样的性格,有一天会把实验做到不用看protocol也不出问题,或者有一天做出阴性结果可以100%有信心排除操作失误。无他,唯手熟尔,让这成为习惯吧。我困惑于自己这种个性和精细的生物实验之间的矛盾,我的师父这样告诉我。事实上,经过培养,每个人都完全能胜任最复杂的实验。
       是的,实验中可能遇到很多奇怪的问题,有很多是可以通过良好的实验习惯排除的。比如,一个很小的问题,丢东西要记得盖盖子,万一事后想起来它还有用,去翻垃圾也能找回来!另外,每个管子上都尽可能清晰的标明名称、日期,实验记录再辅以详细的说明,分门别类整理,这样天长日久东西多了却还能井井有条,一方面节约了翻东西的时间,另一方面避免忘记管子里东西的来历。而有一些习惯,更能帮助我们发现更多,比如应该对实验有原理性宏观认识再下手做第一步;比如实验材料,特别是动植物活体,尽管我们现在用到的很多是生化分子的方法,匀浆裂解后没有区别,但是其实在之前细心的观察形态、生理状态,却仍然是必需的,有时候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本身。
       这些好的习惯一旦养成,提高效率不说,可喜的可以让你生活的其它方面也受益,虽然现在我还是不免偶尔会丢三落四,可是我变得谨慎了,这种改变让周围朋友家人都很惊喜。
3. 感恩
       我们这个年纪的同学,80后或者马上的90后,每个人都很特别。但是遗憾的是,和我们的先辈相比,也许因为从小一帆风顺,却反而缺乏了很多东西,最重要的就是,总是忘记感恩,不去珍惜。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埋怨我们有的还不够多,应该拥有更多云云。
       年过古稀的黄秉乾老先生说,他们出生在动荡的年代,他们对能活着已经心存感恩,对能去做研究、能有任何学习的机会、能有任何一点的进步,都倍加珍惜。时代不同了,我们有的东西很多,却为何反而开始纠结于不如意的那些?有些人埋怨老师实验条件不够好、或者不能去买全自动的试剂盒之类,我想大家都应该换个角度想想老师们的辛苦,想想我们已经有的条件,多从自己这一边找问题,和老师合作、彼此沟通,才能双赢。我的老师让我真正明白科研的艰辛和美妙。美妙的一刻其实不是收到论文接受函的那一刻,而是在此后,受邀和导师一同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个半小时的报告,报告得到热烈的反馈,平时低调的老师拥抱了我,说“我以你自豪!”其实,反过来,学生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,都是老师的心血啊。虽然各个老师的风格不同,但是我想感恩的心态是有普遍意义的,理解老师,他们会给我们更多支持的!
4. 寄望
       燕园是一个能让人大展抱负的地方,生科同样有很多很好的平台,可以帮助大家成长,我不想赘述这些资源,讲座课程固然多,好好消化,结合自己的研究成为自己的东西最关键。科研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,但是也没有必要妖魔化之,有兴趣,再经过一定的训练,每个人都能做好。
       马上要离开燕园,心中诸多不舍。纪念我的五年,琐言碎语,希望也相信学弟学妹们会做得更好,让我们这栋楼上繁花似锦,燕园的生命之树常青!
[友情链接]
北大生科微信公众号 生声不息微信公众号
联系我们 | 地理位置
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金光生命科学大楼